第(2/3)页 还边还不等施奕文说完,那边顾秉谦就惊讶道, “亩产万斤,这怎么可能!” 亩产万斤! 一时间众人无不是惊讶的睁大眼睛,毕竟,这会即便是江南精耕细作的良田,亩产也不过三四石,也就是三四百斤。至于北方,高梁也好,小米顶多也就是一石半的产量。 别说是在天启年间,这是个天文数字,那怕就是二十一世纪,这个产量也是很吓人的。 可这是事实啊! 甚至在清代《金薯传习录》的记载中,也特别强调它的产量极高,“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,中地约收七八千斤,下地约收五六千斤”,当然了,这难免有些夸张,但它的产量很高却是事实。 “施大人,这,这,亩产万斤,口出狂言可是欺君啊!” 听他这么说,施奕文都懒得理他,口出狂言就是欺君了,什么道理啊,当然了,亩产万余斤不过只是夸张,当然了,施奕文的红薯是从超市里拿来品种,它的产量更高,万斤不过是正常的亩产量,但那是在化肥加成的前提下,没有化肥的话,五六千斤应该没问题的。 “黄尚书,你是福建人,可曾听说过这个亩产万斤的红薯?” 被问到黄克瓒一听,便摇头说道。 “不瞒陈大人,我已经离乡多年,兴许是这几年刚引进的。” 听着黄克瓒一口福建官话,施奕文只是微微一笑,天启六年的福建人不知道红薯,简直是再正常不过。 历史上,红薯在中国的传播是极其缓慢,按《金薯传习录》记载,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,陈振龙在福建试种成功,此后也得到官方推广,救荒效果明显。而到乾隆十年(1745年),其后人陈宏谋还在陕西花大力气推广甘薯,以预防饥荒。而据《陕西省志》描述,甘薯虽然在乾隆年间被引进到了陕南,但是直到嘉庆年间才被引种到渭南地区,而且一直都是零星种植,前后两百年的扩广,也就是这模样。 这也是为什么施奕文想要借中央层面的力量加以推广的原因。 “亩产万斤,那必须是上等田,而且百姓勤于耕种,要施很多肥,正常情况下,五六千斤应该没有问题的。” 施奕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道。 第(2/3)页